《死了兩次的男人》若有一次死亡的機會,你將怎麼做?

people walking on street between buildings

如果你的靈魂與記憶存在,但人生經歷被迫洗去,有了重生的機會,你會怎麼做?

這是一個發生在意大利的故事。

從賭城回來的帕斯卡爾在回家的火車上,一邊翻閱家鄉的報紙,一邊整理著這趟旅程的心情;突然,報上的一則新聞震懾住他,因為那正是他本人的死亡消息。

《死了兩次的男人》(Il Fu Mattia Pascal)是意大利20世紀的經典名著,著名作家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每位意大利的學生在中學時期的必讀文學。作者把人性寫得很透徹,一個人該有的各種羨慕嫉妒、愛恨情仇……從看前半部到後半部有了不同的體驗,幾乎是在每兩頁的篇幅就又學到了一個新觀念。(前提是你對義大利感興趣)

如果生活中不認識意大利人,可能無法瞭解這本書對於人性的描繪,畢竟不同的文化差異會造成一個人對於事情發生時的反應有所不同,因此這本書在華語市場的評價不高,大概是大家無法理解帕斯卡爾的行為。

前半部,主角因為各種巧合「被迫」接受自己在「身份上已死」。

主角前半生不順利,他出自富裕家庭,之後家道中落,娶了一個刻薄的妻子又要與岳母同住。而以獲得自由與新生命的喜悅接下了自己的新身份。但新的開始,沒有正式的身份,無法正當的擁有財產、無法與人深度來往,讓他的心靈一直覺得不平安,但他還是把這次的死亡當成是一個機會。

然而,在後半部他愛上了一個純潔的女人。

他開始思考:上次身份的死亡,其實是他的妻子獲得新生命,而非他!他的妻子已成為寡婦、自由之身,沒有丈夫與兒女;而主角被迫以假名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他沒有戶籍、沒有身份、沒有財產、無法結婚,也不能給予和自己相愛的女人任何承諾。

甚至他要開始假裝自己是很卑鄙,他必須讓愛著他的女人看不起他、屏棄他……才不需要解釋為何一開始使用假名生活——回頭看一切好像是很罪惡的行為。

書中敘述關於主角的內心,有很多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猶如看意大利電影,總是關注具有智慧的台詞,又能感覺到那是一個美好的靈魂,即使他有許多人性的弱點。

主角馬第亞‧帕斯卡爾,是一個家道中落的中年男子,原來的身份只是圖書館管理員,從小沒有很認真的上學,總是逃避上教會。他不會特別有道德感。甚至在一開始,會覺得他只是個奸詐、懶惰並且不尊重妻子的男人。

作者對於人性的描繪,應該是他身為意大利人所認為的一般人普遍價值觀。和在華人世界理解的愛情觀、道德感不太相同。

關於愛情

馬第亞認為,自己以一個偽造的身份活在世上,他憑什麼得到一個純真女子的愛?但讀者會認為,他是以真心的部分與那個女人在不可預期的情況下相愛,而不得已隱藏了自己的身份。

馬第亞不要一個太完美的人愛上他,因為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不愛慕虛榮

馬第亞長得「其貌不揚」,因為他有一隻眼睛張不開,之後經過醫師建議而決定做整形手術讓自己變得正常,而他卻很擔心別人認為他「愛慕虛榮」。

從這部分,看到我認識的意大利議員Federico的影子。總是想很多,並非外表上看起來的自在,若做了一件會影響自己外觀或形象的事情,他總認為這樣很「物質」,而很物質對他而言就是一個罪過。例如,剪頭髮要找亞洲籍理髮師,代表他並不在乎他的髮型;買衣服不買現在流行的款式;他不追求時髦買Iphone而是選擇幾年前歐洲人認為cp值很高的htc。

沒有身份的罪惡感

馬第亞因為沒有身份而無法將錢存在銀行內,因此被人偷了1萬里拉。他明明知道是誰偷的,但他不能報案,報案等於洩漏了自己沒有身份的事實。而在不知情的人介入下,馬第亞不小心只好跟小偷對峙,他假裝自己的錢找到了,他與小偷兩人都明白對方在騙人。

馬第亞的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那刻他卻覺得自己非常的羞愧,而小偷繼續騙人,高調的哭訴自己有多無辜。馬第亞也替他感到很羞恥。

一個自由發展的人性,就像馬第亞,不也應該是有道德感,而不想造成他人困擾的嗎?

或者,這本書只適用於意大利人的教育下所產生的人格。

大陸簡體版的翻譯是原文的直譯,而台灣版翻譯為《死了兩次的男人》說明帕斯卡爾兩度選擇放棄自己原有的生命。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