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女記者法拉奇|低價勞務、新聞專業、女性主義

close up photo of gray typewriter

在新聞所讀書的女學生麗莎跟義大利第一女記者法拉奇(Oriana Fallaci)說:我不要領薪水,我只要跟在妳身邊學習,我很勤奮的!

法拉奇打斷她,說:現在義大利只剩下馬馬虎虎跟廉價勞工,這就是我離開這裡的原因!

這是義大利電影《繁華世紀:第一女記者法拉奇》的開場。

法拉奇是傳奇女記者——採訪過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印巴戰爭。1946年,法拉奇從高中畢業,其後進入佛羅倫斯大學醫學院學習,在她身為記者的叔叔布魯諾 · 法拉奇的鼓勵下,經過短暫的文學轉型後選擇離開了大學,並一生投身於新聞事業。
我想到最近在雜誌看到一篇文章說到「千禧世代的人只有五成過得比父母好」,其中也說到原因:85後的人流於膚淺而不深入。在學習上偏好沒營養的懶人包,而不喜歡閱讀經典著作,導致專業能力越來越欠缺,無法應付外面競爭的社會。在性格上則缺乏耐心,無法接受挫折,常常才開始就準備放棄。

對於法拉奇那個時代的專業人士就會認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怎麼可能是以「低價」作為她的籌碼?

法拉奇有一次到美國,訪問好萊塢女星,生氣又帶霸氣的問:妳不覺得妳賺的太多了嗎?妳又不專業,憑什麼賺得還比受過良好教育救人的醫生多?(這只是她主觀上的認知,雖然演員不一定學習過表演,但能夠當上知名的好萊塢女星一定不容易,但在此篇文章中不做職業的討論)

讓我想到另一齣描述70年代的義大利寫實電影,那年代學生總是搞學運。他們說,義大利人是生來思考的,我們不做勞動!

《繁華世紀:第一女記者法拉奇》敘述義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故事

法拉奇是傳奇女記者,也是世界上許多新聞人的榜樣人物——採訪過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印巴戰爭⋯⋯至少十九位世界領導人。1946年,法拉奇從高中畢業,其後進入佛羅倫斯大學醫學院學習,在她身為記者的叔叔布魯諾 · 法拉奇的鼓勵下,經過短暫的文學轉型後選擇離開了大學,並一生投身於新聞事業。

二戰結束的時候,法拉奇只有17歲、沒受過專業的記者訓練,就帶著相機到處拍,採訪街頭的女性。

50、60年代,她只跟報社要求環遊世界的機票,跑遍第三世界,以女性的觀點探索不同文化的女性,成為世界首位寫女性故事的記者。到了70年代,她開始當起戰地記者,採訪越戰、印巴戰爭、中東戰爭以及南非的動亂。

故事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在工作上極度強勢的法拉奇,她在情感上卻顯得很脆弱

想想也合理,一個容易憤怒的人,才能把自己看到的事件記錄下來,透過這個情緒挖掘不公平不正義。在劇中一直強調身為一個女性的記者,有自身性別帶給她的優勢,例如受訪者會因為她的美貌而願意給予更多的資訊;在那個時代,她也會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到歧視。

她曾經愛上希臘反抗英雄詩人帕納古利斯(Alexandros Panagoulis)展開轟轟烈烈愛情後,卻也愛得遍體麟傷,甚至為他懷孕。

對當時的社會而言,身為母親或是記者,是兩個衝突的身份。法拉奇無法想像自己如何以母親的身份繼續她的工作, 雖然曾經想著要生下孩子,但最後胎兒還是流產了。

而當新聞所女學生告訴法拉奇自己懷孕了,法拉奇驚訝的問她:這樣將來要怎麼做記者工作?女學生表示將來會帶著小孩繼續她的採訪。法拉奇又好奇問他:那如果妳有機會到了第三世界或其他落後的地方怎麼辦?

女學生很直接的表達:她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機會能到達這樣的地方。頂多留在義大利當地區的記者。沒受過正規新聞教育的法拉奇靠著自己的熱情,想為世界的女性發聲,就帶著照相機獨自旅行世界;而讀到新聞研究所的女學生卻能接受低薪工作且滿足於當一個小記者。或許這就是生長於不同時代背景女性的思考差距吧!

在戰爭那一輩人,因為看過了許多動亂與政權的轉換,從來不會認為自己的疆界會被侷限在出生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她們已習慣了撕裂、分離,而新時代的女性就如同那些專家學者所說的「千禧世代普遍缺少狼性並容易安於現狀」,她並沒有想像自己能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記者。


相關:女人味與女性主義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