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算是個文字工作者吧?

說說在台灣靠文字維生的現實

我的文字工作經驗有8年

  1.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工作過
  2. 擔任過品牌的公關,這也需要靠文字表達。
  3. 還做過「影子寫手」(ghost writer)寫了一些心靈勵志書。
  4. 通常投稿都會中,投稿了社會評論、旅遊、書評及影評的文章。
  5. 不時會接一些寫稿或文案工作

「文字」算是我擅長的能力,以前有穩定工作時經常有文字工作的前輩——作家、記者、廣告文案,問我為什麼不開始寫部落格?或是自己在家純靠寫作賺錢?(他們知道我的夢想是一邊賺錢一邊旅遊)

甚至在法國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和義大利記者朋友不約而同的說他們應該把我(一個亞洲人)對歐洲的評論文章翻譯成法文或義大利文,集結成一本書,總覺得歐洲人都認為出書這件事情很容易,大概是獨立出版社也不少。

我一直不太確認是否使用英文寫作的部落客真的有如他們所說的有不錯的收入?

例如,我剛剛看到一位英國部落客說她一個字能賺1.5penies,一個小時賺45英鎊;或者有單親媽媽靠在家寫作一個月賺到9000美元!

大部分的華文部落客應該只能望洋興嘆了

身為文字工作者,我有過許多被打擊的經驗

或許台灣人對於創作者特別不友善,以前我一位在大學得過台灣大學生平面設計獎的朋友大學時期接案子,業主只願意花500台幣買他的名片設計,只因為他是學生而不看他的設計能力。

我之前寫作,有賺錢的媒體最多拿到的稿費是一個字1.5元,也有網路文章一篇付2000元。我查過一樣使用華文創作,在內地及香港的報酬都更高。

幾年前也被一些新創立的新媒體凹文章(免費提供),他們當時的流量正在快速起飛,有些公司現在還是很紅,而那些總編輯、主編認為寫手可以在那裡寫文章對其知名度提升有幫助,雖然不否認這點,但我其實也不是想紅啊,只是想多賺幾個銀子,買機票出國玩!

所以我也免費寫了不少文章,即使不是我個人投稿而是對方邀稿(有人情壓力)。

然後,我當影子寫手寫了一本書,賺三萬台幣。出版社一開始出價一萬六,做了一些協調才拿到三萬。對方當時說服我:如果這本書只出一版,最多拿到一萬二,不如就先拿三萬不要算版權。其實影子寫手也沒有算版權的吧?

甚至有被羞辱的經驗,即使是我已經擔任文字工作者多年。

前不久,有家專門報導社福機構的媒體要我去面試「兼職採訪」,對方勢必也看了我的履歷。知道我有採訪的經驗、做過基金會(也是社福機構)的案子、也曾經在媒體做過國外金融產業的趨勢報導。

而他們要求的採訪能力、國外趨勢分析,其實對在媒體任職多年的我而言不可能算是困難。但是我去面試的過程只有20分鐘。

對方劈頭就問我:你有曾經在NGO工作的經驗嗎?

我說:沒有。(其實履歷就知道沒有)

對方又說:喔,因為我們都需要記者有在NGO工作的經驗,畢竟我們的讀者不是一般民眾,大多都是對這些議題有興趣或是業內人士。

類似的經驗以前也有過,有不少人非文字工作者會質疑使用文字賺錢的人,從言談中可以發覺他們認為「寫作」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項技術,會寫作隨時可以被取代,畢竟很多科技達人寫科技趨勢的文章(我爸30年前就是以工程師的身份在台灣第一個科技媒體撰稿),其他行業亦然。

但寫作並不只是一個工具,這可能要真正有寫作經驗的人才能明白,即使一個人對某項專業技能很熟悉,他也不一定能夠將其以文字敘述表達出來,我們只是透過文字的媒介讓不熟悉這些知識的人了解,但不代表寫作的人本身具備其專業。

對方的想法是:我應該要有NGO工作的經驗,才知道怎麼寫得符合那些TA讀者。

當下我就想到一些例子,只是沒有和對方辯解:

難道寫財經新聞的人都非常會投資理財嗎?

戰地記者都很會打戰?

美食評論家也不會做菜啊!

我現在會更尊重文字工作者

以前靠文案賺錢的時候總討厭別人說我是「文字工作者」,我覺得寫廣告文案需要有更多的創意、了解市場、對文字掌握度更準確細緻,又覺得文字工作者聽起來不是很厲害。

但我現在明白,要是真的能在家純粹靠寫作賺錢,相信這樣的成就一定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畢竟他們會的專業可能不是一兩項而已!

不能再說:我只是信手捻來!

前幾天剛好瀏覽一篇文章Blogger Isn’t a Dirty Word,作者提到一般人對部落客的歧見,沒出過書不能稱自己為作家,但其實就是寫作的平台不一樣,部落客或作家兩者都有自己的讀者,部落客或作家也都是以文字謀生的人。

有些部落客甚至靠寫作賺的錢比出書作家多許多,而作家現在也都在寫部落格和讀者們溝通。

不久前我自己發表過的一篇文章關於專業、職業這件事》,我有點苛薄的說在歐美很多人自稱writer、musician、artist,我以為他們至少是以出版文字、製作或表演音樂、創造藝術品維生的,但其實很多人卻不是,這只是他們對於自己的認知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