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hlust(poshlost)是俄羅斯文「庸俗」的意思,但它沒有一個對應的英文字,因此我也不太確定自己了解是否正確,但就先假裝我理解而寫了這篇雜談。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它被定義為「小惡或自滿的粗俗」Svetlana Boym將其簡要定義為「淫穢和低俗;Boym 的解釋Poshlost是俄羅斯版的平庸,具有形而上學和崇高道德的獨特民族風味,以及性與精神的特殊結合。 這個詞包含了瑣碎、粗俗、淫亂和缺乏靈性。
我個人感覺「有部分」類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說的媚俗(Kitsch)——是十九世紀出現的德文字,起初是用來評論藝術品的貶意詞,形容為迎合大眾口味、粗製濫造的藝術作品。後來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擴闊其意,將它應用到政治、美好生活中。——似乎都有種大眾美感的追求,一種無聊的風格,但我說這些話很不負責任,畢竟我不懂俄文也不懂德文。
納博科夫的解釋是,「裝模作樣的垃圾、俗不可耐的老生常談,各階段的庸俗主義,模仿的模仿,大尾巴狼式的深沉,粗俗,弱智,不誠實的假文學」,可從佛洛依德的象徵主義、老掉牙的神話、社會評論 人道主義、政治寓言、對階級和民族的過度關心中找到poshlost。
根據納博科夫的說明,我想自己喜歡的法國文學大概過半數都符合吧!(苦笑)但有點還是認同他的看法(即使他認為卡繆很空),我一直很討厭文學或故事中非要有隱藏寓言⋯⋯「所以我們從中學習到什麼?」小時候讀繪本時,我媽會自動忽略後面「評量式的解說」,取而代之,是問我們對這故事的看法。
我沒帶過小孩也沒研究過教育,但我猜測應該有專家說「不要在繪本後告訴孩子該學到什麼」吧?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說亨利米勒認為閱讀是消遣,為什麼要有教條意義?
他在採訪中說:「當我看到評論家和其他作家泰然自若的將查泰萊夫人的交配活動,或是那個冒牌貨龐德先生的一派胡言,稱作是『偉大的文學』,我著實進行了一番思想鬥爭。」
最近完全著迷於作家訪談,正是因為他們的那種直率很吸引我,以前我喜歡聽台灣作家郭強生主持的文學節目,是他敢直言不諱的抨擊還在世的本土作家,實在太吸引人了!
我個人很不耐煩的還有一切非要與「政治正確」扯上邊,這裡也不贅述了。假裝大家有讀過我大多數的文章,我就批評過《愛蜜莉在巴黎》的主角和法國人爭執「陰道的性別」,這種老掉牙的性別意識真的很無聊。或是文學、戲劇中經常有那種糾結別人講話有沒有冒犯到特定族群或性別的人,相關的陳述總是帶有一種諷刺的意味。
再來談談寫作的繆思
本來想在標題上加上「繆思」,但好像也說不了太多。
繆思,本身也是有種帶著性別的名詞吧?讀《巴黎評論》,我注意到作家們的創作靈感除了生活在異地外也多少和他們的感情有關,或是有那麼一個「女人」會幫忙潤稿、提供意見、打字⋯⋯有點像是六十年代的秘書角色。
但這似乎是男作家背後才有的一個女人,較少人談到女性背後的某人。
法國電影《阿德爾曼夫婦》(Monsieur & Madame Adelman ,台灣譯名:從前的我們)中真正更有寫作天賦的是作家的夫人,她表面上只是幫忙潤稿和校對,實際上小說卻可能是她完成的。
劇中維克托是一位自負的作家,他希望女朋友能和自己一起聊文學,雖然有時他作為索邦文學博士的女朋友莎拉說的理論他也不一定懂,但這個女人能帶給他創作的靈感,他愛她的外在也喜歡她看待文學、電影或一切事情的看法⋯⋯兩人可以說先一見鐘情再成為彼此的靈魂伴侶。
同時,莎拉還讓維克托冠上自己猶太人的姓氏「阿德爾曼」,以猶太作家的身份闖進文壇。維克托的小說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攀上了人生巔峰,是莎拉一手打造了作家維克托的事業。
據說,這是影射法國某作家的真實故事。我想到的是現實中或許有許多莎拉,以繆思的身分隱藏在作家們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