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之於我們|在巴黎那場誤會

photo of buildings

我有個獨特的名字,一個正體中文字筆畫不到10劃的單名,卻有99%的台灣人都會把我的名字讀錯,從小到大的中文老師也沒唸正確。我有著非常普遍的中國姓氏,但至今還沒遇到姓和名與我一樣的台灣人。(網路上也就找到一個中國言情小說的名字和我一樣)

華人在國外生活都會取當地語言的名字,大概是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或以便外國人發音。但我和外國人溝通時都是用中文名字的拼音,我的名字發音特別簡單,也不用擔心為難外國人的舌頭,所以一直以來都用自己的名字與人交往。

只是偶爾法國人會把Chin唸成Chine(中國),這就讓我不太開心,多半是發生在年紀較長的法國人身上,甚至是我一堂課的教授。當然也會有些人好奇為什麼我的名字會是「下巴」,因為他不太像是一個拼音反而像個英文字,當然可以使用其他的拼音,如中國人會用「Qin」。

而他,是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阿拉伯名字與姓氏,是我真實生活中唯一一位有著阿拉伯名字的人。還好不是Ali或Muḥammad這類連外婆都知道是阿拉伯人的名字。

本來我不將歐洲人的名字看得太重要,覺得他們也不如同這名字所代表的聖經人物,他們早已失去信仰也不這麼在意名字出處,我只是會好奇他們的姓氏,通常可以追隨到古老的家族歷史,而我喜歡文化歷史的故事,大部分的歐洲人姓氏也都能滿足我這類的好奇心。

方斯華的姓氏在普瓦捷曾經是個貴族、馬歇爾的祖先是路易十四時期的騎士,在一次出征中救了國王、而安德烈的姓氏字波爾多有個紅酒品牌,現在已不知道和他家族有沒有關⋯⋯

他和我的相遇是在亞維農節(Festival d’Avignon),我們一起喝了咖啡,告別時他問我名字,並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寫在我手上的本子裡。十年前,雖然已經使用智慧型手機,在歐洲並沒有辦法隨時上網。

我想著:「我的名字有什麼重要?你之後大概也不會記得。」

照片是巴黎12區街景

但在正常情況下,兩個陌生人問候過,正常的就該禮貌詢問對方名字。若說出像是珍妮佛或克萊兒這類英文名字就像許多台灣人,對他而言是有意義的嗎?而一個不認識亞洲文化的人,中文名字似乎也不具有意義。

那年,我20出頭,覺得有著深色頭髮、身形高挑和濃密睫毛的阿拉伯人很有異國風情,我知道他也如此看待一個來自遙遠東方世界的女孩。當時他對台灣的印象還只停留在上個世紀台灣出產的玩具,或許那是他父母那輩的記憶而不是一個85後的年輕人應該有的。(10年前的85後還是年輕人啊~)

當時歐洲人或許有一半的人都使用HTC的手機、Acer和ASUS的電腦,但他們不太知道這來自台灣。我名字的拼音似乎完全不能代表我。

他是無神論者而我從小出生在基督教的家庭中,我們有著相同的閱讀喜好,我們都喜歡閱讀存在主義的小說。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共通性。

邂逅那天,即確定他會是我這輩子遇到唯一擁有這個名字的人,我也會是他認識的人中唯一有著這個名字的人。有好幾次,他問我這名字如何用普通話或台灣話發音,我其實也不確定他的名字正確阿拉伯發音,他甚至也不會阿拉伯文。

從一開始彼此稱呼Vous(您)到後來的tu(你)。

自認已熟識彼此,卻無法準確地說出對方的名字,最後只有在爭吵時會直呼對方的名字。

名字之於我們,似乎不代表什麼。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