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心」後,法國社會福利下的昂貴代價

不論巴黎「黃背心」運動是否能落幕,都已讓世人看到法國人的經濟及政治窘境。生活在浪漫的花都巴黎所要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但每年卻又有不少移民者趨之若鶩,是否因為社會福利的慷慨?而為了給付社會福利而轉嫁在人民身上的高額稅金,造成了法國人如何的困境?

早在2013年,歐洲大陸就在討論法國引以為傲的社會福利,將會造成危機。紐約時報也曾做了一系列報導,提到法國的社會民主主義制度為其公民提供了穩定和高標準的生活,法國也以此為傲,但在面臨全球化、人口老齡化和近年來的劇烈財政衝擊之時,這樣的制度能否持續下去,即成了一大疑問。

我在〈在巴黎工作幾個小時,才能吃一餐?〉文章中提到,抗爭者無法以自己的工作換取尊嚴,但同時法國政府用了稅金來養一群高達700萬的失業人口,可想而知如此不公平的制度造成大眾不滿,因此此篇文章就要來討論法國的社會福利。

許多人還記得2012年,法國國寶級演員「大鼻子情聖」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因承受不住龐大的稅金而選擇放棄法國國籍。當時他表示,自己在法國工作、經商45年,總共繳交1億4500萬歐元的稅金給國庫;光是該年(2012),就付了85%的收入當作稅金。因此在比利時小鎮尼津(Nechin)購入一棟房子,並辦理在比利時居留的手續,以逃避法國可怕的富人稅。

馬克宏上任後減少富人稅,所造成的問題?

巴黎12區市集

也有不少媒體討論到,法國大眾認為馬克宏是「富人的總統」,完全不懂窮人的困難。其上任後為了刺激經濟,第一年就為富人減稅,其中最惹爭議的是,取消對法國最富有家庭的多種資產課稅,只對富人的不動產課稅,這讓法國今年稅收減少32億歐元(約台幣1100億元)。

為了「彌補32億歐元的稅收,轉向提高油稅」即成為了大眾最直接的想法。也是引發黃背心示威的重要導火線。在富人享受減稅時,去年法國最窮5%家庭的購買力降低了,至於中間70%家庭的購買力,不增也不減。

馬克宏知道自己支持率下降,10月公布的2019年度預算,將在明年對中低收入勞工減稅60億歐元(約台幣2100億元),並在其他商業稅方面減稅188億歐元(約台幣6600億元),以促進雇用和投資。

14%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稅收不足的情況下,應如何支付社會福利?

前篇文章〈在巴黎工作幾個小時,才能吃一餐?〉也提到,即使這些人擁有工作,卻也無法支付全部的生活開銷,甚至有可能工作時間超時還要負債生活,此生活狀態造成人民的無奈。天主教救濟會(Secours Catholique)今年初在貧窮調查中說明,居住在城市周邊地區和小城市地區的貧困家庭,由於過去五年來房租越來越高,而收入趨於停滯,因此生活負擔越來越重。這些家庭中,將近70%拖欠稅款、貸款、保險和互助保險(mutuelle)的未付帳單,或是因上班交通費用等增加而造成銀行帳戶透支。

此調查也正好符合了媒體對「黃背心」抗爭者的描述——生活在郊區的勞動者。

另外,在法國每月收入如果低於1015歐元,換算台幣約37,000(正好等於台灣人薪水的中位數),就算是貧困,目前有880萬名法國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占人口總數14%。為了對抗貧窮,馬克宏也在今年九月宣布,將實施80億歐元的扶貧計畫,包括為低收入戶兒童提供免費早餐、安排18歲以下輟學青年接受職訓、增設托兒機構以便讓家長重返工作崗位等等。

殘酷的事實,若人民的收入偏低,政府又要從哪裡找來經費支付?

冷清的巴黎街道

GDP負成長,而稅收卻佔據46.2%

從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以美元計價的法國 GDP 是負增長的。法國 2008 年 GDP 為 2.918 兆美元,這一數值到 2017 年下降到 2.583 兆美元,降幅約為 11.55%,等同於「失去的十年」。

經濟負成長,法國不但在網路等新經濟領域幾乎毫無作為,傳統的優勢產業如高鐵、大飛機、核電和軍工等行業,也逐漸被新興國家取代,奢侈品成了法國的象徵。法國的貧富差距還在不斷擴大,這是導致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

中低收入者年收入增長率不到 1%,而高收入者年收入增長率約為 3%;最富裕的 20%人口的收入,幾乎是最貧困的 20% 人口的五倍。可怕的是,在 36 個 OECD 國家中,2017 年法國稅收占 GDP 比達到 46.2%,遠超平均水平的 34.2%,位居第一。

表面上,法國在歐盟與德國並駕齊驅,但經濟發展早已步入瓶頸。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法國在後歐債危機的經濟增長率,僅在約0.1%和1.1%的區間,失業率則徘徊在9至10%,造成社會的不安定。更甚者,在過去十年,法國的青年失業率更長期高達兩成,遠高於德國(6.8%)、捷克(8%)、丹麥(11.1%)等OECD國家,故在法國近日的騷亂中,不少青年上街發洩對建制的不滿。

最後再來看看社會福利是否合理

法國社會福利優厚,其經濟產值超過三分之一都花在社會福利。2016年,法國在醫療保險、家庭津貼和失業給付等福利上共花了7150億歐元(約台幣25兆元)。法國勞工也付出相當的代價,除了要繳所得稅以外,購買大多數商品時,都要繳售價20%的加值稅。

根據法國目前的制度,要完全的沒有工作才能領取救助金,因此我們也能在電影中看到偶爾打工但要求拿現金的「臨時工」,唯有完全沒有工作紀錄,才能拿到救助。因此造成法國的工作和不工作人口比例各半,50% 工作人口所繳的稅金,必須去供養全法人民。

過去世人對法國人的印象——優越的醫療保險和養老制度,許多法國人在60歲或更早就會退休,每年夏天五、六周的假期屬於慣例,全職員工每周工作35小時……等等,或許也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過去式。

有趣的是1968年的五月學潮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賴訥(Alain Touraine)曾說:「社會抗爭與利益衝突並不僅發生在工廠,也在社會試圖轉變之處,無所不在……」也應證到了五十年後的「黃背心」運動。

相關閱讀:「黃背心」從民主演變為民粹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