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很優雅嗎?

grayscale photo of chairs

我不是個巴黎通,一開始《在巴黎的那場誤會》系列是想寫我看到的巴黎和曾經以為的巴黎——多半是媒體上所看到的差距。海明威離開巴黎之後曾表示後悔自己在「還在巴黎的時候就寫巴黎」,很多事情是離開後才看清楚的,我的想法也大概是如此,那時還不理解自己的故鄉與生活真實面,很難寫出真正的觀察。

不知道為什麼要擔心別人認為我「自以為是巴黎通」?

想起十年前和一位「曾在」巴黎待十年的教授轉述另一個在巴黎長住三十年博士的經驗談。待十年的教授不以為然說:「這些是從哪聽來的?這個人待過巴黎嗎?」

後來我才想通他們兩人的主觀導致對於巴黎的印象極為不同,具體我也不記得誰說了什麼⋯⋯待十年的教授和三十年的博士,都曾在索邦求學,但兩人成長背景不同,分別來自七十年代的南台灣和五十年代中台灣;他們的專業領域不同、在巴黎求學的時期不同;信仰、文化和戀愛經驗都是不同的,各自所認為的巴黎肯定和我或和Emily不一樣。

對了,說到這個更不能忽略亞洲男性和亞洲女性在西方(白種人居多的)國家的感受差異。

我應該要重申《在巴黎的那場誤會》說的主要是「我」個別的主觀感受,客觀是來自於我在台北成長的經驗——可頌和咖啡都比巴黎還貴、即使是台灣步調最快的城市也比巴黎慢。還有,從小生活在台北市公園和咖啡廳密度最高的區域,那些咖啡廳裡總是有編劇和導演在討論事情,也經常有拿著筆電工作的人(通常是廣告公司的員工),或者是不用工作的已婚女士獨自在咖啡廳閱讀。

因此,我習慣的生活步調是慢於巴黎許多的,甚至連在媒體工作時都是如此。


在市場上一直有幾類書和「巴黎」有關:「如何像巴黎女人一樣優雅」、「當個巴黎人,xxoo」⋯⋯似乎大眾都認為他們有著不凡的優雅氣質、冷靜、愛思考,但事實可能與我們的想像落差極大。

我一直不懂為何那些書會單純的歸納「巴黎人」是某種類型的人?不是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到了巴黎難道就不適用此邏輯?

效率差/動作慢?

是巴黎人經常要背負的罪名。

我很多次說到餐廳上菜快、結帳快,多數人吃飯速度也快!晚餐吃的便餐有麵包、沙拉或薯條、肉,我獨自吃大概花一個半小時,但總會剩下麵包,在上班日的午間看過零號身材的女士在十五分內解決主餐還喝了咖啡。

通常是我吃飯的時間內會翻三次桌。

在巴黎地鐵站走路要比在台北捷運快很多,不習慣此速度會被推著走。巴黎人很沒耐心,不允許對路線不熟的觀光客停下來思考如何轉線,海明威說的很正確:「⋯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裡適合年輕時去適應,像我像在的年紀只想去普羅旺斯度假。

還有,你的算術最好要好一點,在超市排隊結帳時花太多時間算錢還會被後方的人白眼。

傳統上歐洲文化都受天主教信仰影響,認為不把握時間、浪費時間就是一種罪惡,且在法國大革命之後,他們相信人類能靠著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形成新的資產階級。照理應該是要勤於工作的,所以我一直覺得說巴黎人怠惰或是效率差都是誇大的說法。有可能是龜毛或是注重細節而造成的緩慢的形象,但不是速度上的慢。

對我而言,巴黎的咖啡廳是一種「馬力歐兄弟的蘑菇」般的存在,因為很累而需要到咖啡廳補充能量。

巴黎人很優雅?

這跟前面有關連,一個人動作快就不太容易優雅,我猜測一般說巴黎人優雅是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慢。當然在巴黎肯定會看到印象中那種優雅的法國女人,只是我不確定是否有比其他城市多?(總是會有優雅的人)

那為什麼許多待在巴黎的人會出版類似主題的書籍?我想到那些旅法多年的藝術家、文人,或者國際知名品牌的高級主管,大概他們留法時期就跟馬克宏那類菁英份子在一起,所以都認識優雅的法國人。

地鐵、公車、家庭餐廳、電影院、平民住宅區看到的人就是完全不同風格,大家也並沒有比較愛看書而不滑手機。十年前覺得地鐵看書比例很高,但現在年輕人似乎也變了,他們還可能會隨意地把腳翹到對面的椅子上,這樣很難跟優雅扯上關係。

關於優雅的討論還可以從巴黎男性朋友口中得知,他們對巴黎女生有偏見,認為她們只愛看vogue和羅曼史,不看有深度的書;只聽電音舞曲而不聽古典樂。不過想想此類偏見在喜歡我的男性朋友身上算是合理,他們不喜歡那類女生才會喜歡我,而這差異很明顯不是巴黎人或台北人的差別。

圖片是我很喜歡的家庭餐廳的鴨肉

在論壇上也經常會有相關討論。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